年中了,行業(yè)太內(nèi)卷,怎么辦?

我在原來的公司,特別沒意思,天花板看上去很低,我想創(chuàng)業(yè),行不行?說實話,聽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有點猶豫,到底要不要回答。為什么?

文章作者:劉潤

文章來源:公眾號【劉潤】


年中了。時間過了一半,不知道你對自己的狀態(tài)和結果是不是滿意?如果滿意,那我要祝賀你。尤其在今年充滿這么大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下,很不容易。

但有更多的同學和我說,我的行業(yè)內(nèi)卷了,下半年怎么辦?

我想去其他的行業(yè),去其他的公司,行不行?我也想和你分享一些思考。



一種心態(tài)


我這個行業(yè)太難做了,競爭非常激烈,原來是做海外市場的,現(xiàn)在想回到國內(nèi)來,可以嗎?

我在原來的公司,特別沒意思,天花板看上去很低,我想創(chuàng)業(yè),行不行?

說實話,聽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有點猶豫,到底要不要回答。

為什么?因為這些問題折射出他們背后的心態(tài):把問題想得太簡單,認為別人的事情太好做。

我常說,商業(yè)的本質是交易。交易,就需要有市場。市場,就是有買賣雙方的地方。

而幾乎所有的市場,都會慢慢走向充分競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有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競爭非常激烈,更直接地說,利潤很薄。

那么這個時候,我也會經(jīng)常反問他們一個問題:

你覺得自己的行業(yè)競爭很激烈,那你憑什么認為別人的行業(yè)競爭就不激烈呢?

因為別的行業(yè)天生就好做?因為別人更傻,沒有你聰明?還是因為只要換一個行業(yè)就能賺錢?

顯然都不是。

所以我的建議也是,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

很多時候,商業(yè)也是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但里里外外的人,最后覺得都不合適。

一個相對更加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心態(tài)是什么?

我想進入另一個市場,不是因為在原來的行業(yè)做不下去,而是你認為能比別人做得更好。

這是唯一原因。

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存活下來,拿到更高的利潤。

所以,不是“退到”別的行業(yè),而是真正地“進入”一個行業(yè)。

但是,怎么進入呢?

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做了一件事情,讓我特別佩服他。

他有一次去咖啡館,晚上咖啡館快關門的時候,工作人員正在清理打掃。

工作人員從柜子里面,拿出今天沒有賣完的面包,就準備扔到垃圾桶里。

我朋友一看到就說,這怎么行,太浪費了吧。怎么能扔呢。

但是工作人員解釋,因為我們只賣當天的新鮮面包,這是我們對消費者的承諾,賣不完的,只能處理掉。

只賣當天的新鮮面包,是對消費者的承諾。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但是,你扔掉剩下的面包,還是太浪費了啊。

不然這樣,既然你都要扔掉了,干脆你就打個折賣給我吧,這樣對雙方都好。

結果你猜,這個工作人員怎么說?

先生對不起。我們的收銀系統(tǒng)里面,沒有打折這個選項。你要,就現(xiàn)在全價買走。你不要,我就只能把面包全部扔掉。

太不合理,太荒唐了。

但是,就是這種不合理,就是這種荒唐,讓我的朋友敏銳地意識到了一個機會,一個“臨期食品”賽道的機會。

假如一個面包成本是10塊,咖啡館賣20。那為什么不能在關門之前,打點折用15塊、14塊、甚至更便宜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呢?

這樣子咖啡館可以收回成本,消費者也能獲益,因為提高了效率,自己作為平臺也能在里面分一點點。

然后,他就自己做了一個APP,用這個新的商業(yè)模式,進入了一個新的行業(yè)。

他發(fā)現(xiàn)了痛點,并且有能力來解決痛點,而且還能比別人解決得更有效率,當然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現(xiàn)在,他的企業(yè)已經(jīng)是這個賽道非常頭部的選手,而且還在繼續(xù)快速發(fā)展。

看完這個故事,你應該有了點感覺,知道什么是真正“進入”到一個行業(yè)。

那我們自己呢?有什么具體的一些思路嗎?




三個建議


我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想要進入一個行業(yè),需要我們做得更好。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水平和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高看自己。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在家里問問看,讓每個家庭成員說說自己做家務的占比情況。

媽媽可能說自己做了60%,爸爸可能說自己做了30%,你可能說自己做了20%,爺爺奶奶可能說自己做了10%。

但這時候,你加起來一算,大家一起完成了120%的家務活。

很有可能大家對自己的貢獻都是高估的。

我們必須對自己要有不偏不倚的認知。

你可能見過這張圖,叫喬哈里窗。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個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未知的自我。

想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最主要探索的部分,應該是別人知道,但是自己不知道的“盲目的自我”。

當你想轉行,想去別的公司,聽一聽別人的評價,尤其是一些相對負面的評價。

有些話,是忠言逆耳的,不要自我屏蔽。那是一面鏡子,可以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

不要拒絕,要珍視。

第二個建議:思考10倍好的事情。

很多人想換一個行業(yè),是想獲得更好的增長。

但增長多少呢?20%?30%?

都不好。如果你更有能力,就應該去思考10倍好的策略。

這里不是說,一定要有10倍,而是說不要固化在線性思維里面,而是逼自己去想更加遠大和創(chuàng)新的方法。

否則,進入到一個行業(yè)之后,都想著增長20%,還是在優(yōu)化,還是要面臨慘烈競爭。

我提過531的戰(zhàn)略建議??次迥?,想三年,認認真真干一年。

每年都要認認真真干,這是一定的。但為什么還要看五年想三年呢?

就是要對變化保持敏感,能看到大致正確的方向,不走錯路。

在具體的執(zhí)行上,你可以參考谷歌的做法。谷歌允許自己的工程師,有20%的空余時間,去研究自己的項目,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你也一樣。

在平常的工作和事業(yè)之外,一定要拿出專門的時間,用來思考。找到那些真正值得你進入行業(yè)的機會。

第三個建議:是理解稀缺和稀缺性流動。

在任何一個行業(yè),一定是越稀缺越有價值。但什么是稀缺,什么又是稀缺性流動?

我舉個例子。

你平時在家里吃碗面,可能20塊一碗。但是你到了機場,發(fā)現(xiàn)要100塊一碗。價格簡直是貴到離譜。但是你多花的這些錢,并沒有都進入到商家的腰包,不是被商家黑了,而是機場的租金太貴。多花的錢,大多數(shù)給機場了。

但是,這么貴的租金,不開了行不行?你不開沒關系,多的是人想要開。奢侈品店,新能源汽車展示店,紀念品店,都搶著要。

供需關系,決定了機場租金。機場在這里面更稀缺,也就更賺錢。

但是,稀缺性是會流動的。我再舉個更直觀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大家都在做直播,那你覺得現(xiàn)在誰稀缺?

一開始是主播,大家都不會的時候,那個會直播的人就值錢。

但現(xiàn)在很多人沖進來之后,主播都能批量培訓生產(chǎn)了,那些教直播的人可能就賺錢。

再到后面,MCN機構也多了,大家發(fā)現(xiàn)主播賣的產(chǎn)品才是關鍵。誰能掌握供應鏈,誰能交付好產(chǎn)品,誰才能賺錢。供應鏈能力,成為稀缺的能力。

稀缺性,是會不停流動的。

有的時候,不一定轉行,進入到一個新行業(yè),能發(fā)現(xiàn)價值鏈條上的流動方向,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重新認識和理解稀缺,稀缺性流動,思路也會更加開闊,選擇也會更多。


最后的話


所以,行業(yè)太內(nèi)卷了,下半年怎么辦?當我們想要換行,想要創(chuàng)業(yè),永遠不是“退到”一個行業(yè),而是“進入”一個行業(yè)。

能做得比別人好,是我們決定改變的唯一原因。

這需要我們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需要我們不停思考10倍好的事情,需要我們理解稀缺和稀缺性流動。

然后,勇敢地做出選擇。

在下半年,我們也許不應該是45°角的人生狀態(tài),想卷卷不動,想躺躺不平。

更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不停仰臥起坐。認真努力,認真休息。

很多事情吧,就怕一個認真。再認真一點。


END



文章作者:劉潤。文章來源:公眾號【劉潤】。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135編輯器立場。

文章申明:本文章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公開渠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文章評價
登錄后可以評論
立即登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