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交轉化的種草內容這樣寫更有效(內容運營中的關鍵-如何通過高轉化率的內容促進用戶下單)
很多時候,品牌在小紅書或者抖音的投的內容,在曝光或者播放量上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但是在淘寶天貓的搜索指數和轉化卻屈指可數。如果有類似情況,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因為可以快速幫助你掌握科學產出高成交轉化內容的方法論,從而有效提升種草效率和ROI。
很多時候,品牌在小紅書或者抖音的投的內容,在曝光或者播放量上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但是在淘寶天貓的搜索指數和轉化卻屈指可數。
如果有類似情況,建議你看完這篇文章。因為可以快速幫助你掌握科學產出高成交轉化內容的方法論,從而有效提升種草效率和ROI。
這是一套思維方法論,所以不論是針對在小紅書、抖音、微信、手淘、知乎等這些不同的內容載體,還是對圖文、公眾號推送、短視頻、直播等不同的內容形式,都是可以復制通用的。
以秒計數,完成4步
信息洪流、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內容進入以秒計數的戰(zhàn)場,因此品牌一定要從用戶以秒為單位的信息瀏覽頻率來產出高效內容,不管是圖文還是視頻內容,都要遵循這個原則。始終要記著用戶并沒有興趣來看你的長篇自嗨,甚至是還要做閱讀理解。
接下里就是通過以秒計數的內容,來完成讓用戶最終下單的4個步驟,分別是:
STEP1. 抓人眼球
STEP2. 激發(fā)需求
STEP3. 贏得信任
STEP4. 引導下單
絕大多數能夠做到高效轉化的內容,除開那些本身就不愁賣的品牌/產品,不然的話,都要在內容中完成這4步,而且是要以秒為單位來完成。
假如我們以用戶會為一個內容平均瀏覽30秒的時長來看(已經算很長了),那么內容結合時間段應該大致遵循以下這張圖中的編排:
Ok,上述講的這段算是意識認知層面的,想要內容要能高效轉化,在產出內容的時候,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內容輸出團隊建立這樣的意識。
那接下來,我們再來展開講講具體在4個步驟中,分別對應的內容模塊應該怎么寫,有哪些高效體系化的方法?
STEP1. 抓人眼球
對于圖文內容,主要體現在標題上;對于短視頻內容,主要體現在前3秒的引子。
所以,一定要在標題或者前3秒的內容上,使勁渾身解數,讓用戶從茫茫人海中為你駐足。
具體如何做到呢?這里提供幾種非常實用的模版,也是爆文內容最常使用的抓眼球方式。
模板1. 干貨分享式
用戶在刷這些社交平臺內容的時候,除了找樂子,多少還是會抱著一點學東西的心態(tài)。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用戶看到的前3秒的內容,用干貨的角度來包裝,比如一些生活經驗分享、行業(yè)知識集錦,這些不僅是受用戶歡迎,也是平臺算法比較會給權重的內容類型。
每類產品其實都可以用這類角度去寫標題或者短視頻前3秒。比如:
家電類可以說:冰箱怎么選?10個你可能會踩的坑
美妝護膚可以說:我花一年總結出的皮膚變白指南.doc
零食類可以說:宅家開心擺爛的必入的3款零食
……
模板2. 新聞爆料式
可以參考各大新聞app往你手機上推送的那些新聞標題,把產品種草內容的標題或者前3秒,當成新聞社論來做,所謂“新聞社論”,主要包括3個元素:
-新聞主角(誰?)
-時間/地點狀語(什么時間/在哪?)
-重大新聞常用詞(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來照貓畫虎,隨便舉個例子,比如某個顏值高的低度酒產品可以說:
“昨晚和閨蜜在家喝酒,她微醺后說了一個震驚我三觀的八卦……”
模板3. 爽文劇情式
爽文雖傻,但還是有很多人愿意會去看,所以特別是像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平臺里,有很多爽劇類型的內容,觀看和互動都遠比其他類型的短視頻好。
爽文/爽劇常見的開頭無非就是:先打造一段壞人橋段,或者主人公遭受不公的待遇,一下把你帶入到第一視角。然后就是通過一系列看似狗血的劇情,發(fā)生驚天反轉,讓你看了覺得好過癮的感覺。
比如:“男子因為脫發(fā)被迫分手,結局真是大快人心”
模板4. “蹭流量”式
可以是緊跟時下的熱點話題,或者是通過平臺大數據篩選出平臺內比較熱的類目、關鍵詞、熱門UGC活動等,盡量往這些方面靠。這樣做既是在抓住用戶的眼球,也是在抓住平臺算法的眼球。
STEP2. 激發(fā)需求
我們經常說的“種草”,其實就是要通過內容來激發(fā)用戶心里對于產品的需求。
而事實是,很多所謂的種草內容,都是在用華麗的詞藻在羅列產品的賣點,在用精美的圖片展示產品的外觀而已,這種內容對于激發(fā)用戶需求的效能,是非常低的,跟廣告沒啥區(qū)別。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通過內容來激發(fā)用戶對產品購買欲呢?
我總結了一個屢試不爽的“黃金三角”公式:
“需求激發(fā)=痛點切入+場景帶入+產品演示”
-痛點切入:
這是激發(fā)需求/購買欲的第一步,從用戶當前可能還有哪些不被滿足的痛點切入,而不是一上來就自顧自地一通自夸。
不要擔心找不到用戶的痛點,甚至覺得你的用戶已經高大上到沒有痛點了。你要相信一點:用戶的需求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所以痛點永遠都在。只不過有的人痛點處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底端,有的處在更上層一點。
所以,在思考用什么痛點切入的時候,不妨打開這張馬斯洛需求圖,一層一層去洞察用戶的需求。
-場景帶入:
這點的關鍵是將用戶帶入具象的場景,來讓他們想象你的產品可以給他們帶來怎么樣更美好的生活體驗。用說人話的場景化語言,來轉譯用戶可能聽不懂的產品功能賣點。
比如同樣是烘干衣機,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痛點,來把用戶帶入不同的場景。
可以是這樣的一個場景:
梅雨季就要來了,晾曬在陽臺上的衣服總是曬不干,還有一股味道,特別是疫情期間,總擔心衣物上有細菌,但是有了我們這臺干衣機,就可以不僅解放陽臺,還能每天穿上太陽曬過一樣的衣服,因為我們這臺干衣機的除菌率高達99.99%。
也可以是這樣的一個場景:
很多特別是家里有小孩每天要穿校服的用戶,如果碰到連續(xù)天氣不好沒有太陽,就很容易讓小孩第二天沒有干凈的校服穿;包括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比如有時要去參加一個特別重要的場合,但因為禮服太久沒穿要重新洗,但短時間內又怕干不了。而有了這臺干衣機后,就可以將這些問題通通解決,基本上在5-10分鐘就能把衣物烘干,讓你迅速可以穿上被陽光曬過一樣的衣服。
-產品演示:
口說無憑,所以還需要在內容中來演示產品的真實使用體驗。讓用戶真真實實看到,你上面所描述的場景,是真的可以實現的,讓他們感受到產品的強大性能。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直播間里,主播試吃/穿/用/戴產品,比不這樣做的轉化率會高非常多的原因。在圖文/短視頻也一樣,用戶真實生活場景中的產品使用圖片,比那種只是精美的圖片和華麗的詞藻帶來的轉化率也要高。
STEP3. 贏得信任
即使你的產品通過上述內容,打動了用戶,讓他產生了需求。但是距離他下單購買,還有一半的路程沒走完。
其中很大一個就是用戶還缺少對你們家產品的信任。
他可能會擔心自己買到的是假貨,擔心拿到產品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并沒有那么好等等問題。
所以,在內容中還要主動地來打消用戶各種各樣的顧慮。
具體怎么做呢?這里介紹幾種常用有效的做法:
-權威證名
一方面可以通過明星、名人、達人、專家等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來為你的產品做背書。最好是有他們真實使用你們家產品的一些素材。另一方面,還可以展示獲得的各種認證證書、行業(yè)獎項等等。
-顧客證言
從其他真實用戶的角度來為你的產品證言。可以是從整體用戶數量上:總共有多少多少消費者用過、在行業(yè)銷量中排前幾;也可以是找一個個用戶的評價來展示。
-售后保障
最后一道屏障,告訴用戶假如你真的不滿意,有哪些售后服務可以保障你的合理權益。比如7天無理由退換貨、假一賠十等等。
STEP4. 引導下單
到這里,是最后的關鍵步驟了。很大一部分用戶,就是在這一步流失了,因為到了他們真實要掏錢了。所以,他們肯定或多或少內心會有掙扎:
等等!我真的要買嘛?為什么要現在買?要不等下次大促的時候再買吧……
然而很多人在這一步的內容中,只是把現有的一些促銷信息放上去而已。這樣對引導用戶馬上下單的效率是不高的。
因為他們內心還缺少對支付這一筆錢的正當性和立即下單的緊迫性。
所以,我們還需要在這一步的內容,來不斷強化這兩點。而具體的做法也是對應告訴他們兩點:
-你現在買這個真的賺到了
不僅要告訴我們的價格很劃算,而且要在他們內心設定一個錨點,讓他們感受到有多么劃算,比如比雙11的折扣力度還打這種,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僅不是在花錢,還是在省錢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何樂而不為呢?
-這么難得的機會錯失了很可惜
更近一步,要告訴他們這次不論是在價格力度上,還是產品限量性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可能錯過了這一次,下次就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要抓住這次機會!
最后
最后,我想說一點就是:高成交轉化的內容不是一稿寫出來的,而是不斷賽馬測試、優(yōu)化調整出來的,這是基于當下算法驅動的流量分配邏輯決定的。
所以,一開始建議按照上述4大步驟體系化地多產出一些內容,然后再投放到平臺中去做賽馬測試,最后針對測試下來表現好的內容,通過付費投放去近一步放大它的效能。

文章來源:作者:普浪呢。公眾號:普浪呢(planner233)。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135編輯器立場。
立即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