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年輕人守護最后的尊嚴:私人空間
標簽: 職場
自由從來不是什么不切實際的浪漫,而是尊嚴和人格獨立的最基本保障。
在集體主義文化下,個體訴求通常得不到關注。比如,我的朋友A大學學傳媒專業(yè),畢業(yè)后跟著一個團隊拍紀錄片。有一次他在家看美國紀錄片時,他媽忽然沖進來問他要不要吃個蘋果。雖然被打擾倒不是什么大事,但最關鍵的是引起了誤會。A告訴我,從小到大父母基本是自由出入他房間的,因為這事兒吵過很多次。他考慮過給房間裝個鎖,但真要裝了,絕對傷害彼此的感情。
或許是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導致中國父母容易忽視孩子的個體訴求。一家人呆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傳統(tǒng)觀念里,是其樂融融、熱鬧、家和萬事興。你說你一小屁孩搞什么個人主義?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所以你的一切行為路徑都應該暴露在家庭成員的視野里。就這樣,個體渴求自由的愿望被消解在貌似正確的家長意志中。
然而,在一個沒有自我空間的地方生活久了之后,我們心理上也會受到擠壓。日積月累之下產生負面心理后果,并可能以某種形式在家庭環(huán)境中沖突爆發(fā)出來。
社會心理學上強調每位家庭成員都應該擁有空間自治權。所謂空間自治指的就是父母應當為孩子開辟出一塊特區(qū),在這塊特區(qū)里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不必受到監(jiān)視與打擾。
空間自治也意味著獨立性:當一個人有權力管控他/她的個人空間時,則屬于他/她獨立性便已經誕生。
90后獨生子女常被父母嚷嚷著“不夠獨立”,但如果連個人空間自治權都沒有,則獨立又何從談起?
長此以往產生哪幾種影響?
1. 被壓抑的個體
房間即意味著個人邊界;當有人隨時可以進入你私人空間時,則意味著你個人界限已經模糊;從而長期處于被驚擾焦慮狀態(tài)中;不敢做真正想做的事情;當你房門被開啟時刻則成為了他/她眼光奴隸;企圖變得正常點卻早已遠離真實自己。
2. 自尊心支離破碎
天吶!這是你自己房間啊!如果別人能夠隨意進入,則證明你本身也可以隨時遭到侵犯;假設你在學校里被欺負,則可能也不敢吭聲;因為你自尊心早就在家庭無意侵擾中支離破碎了。
3. 反向依賴
當被壓抑之后,則真實訴求與愿望會被別人期望所綁架;身處房內則常常想:“過會兒爸爸媽媽推門進來我應該做什么才不會被他們嫌棄?”“做什么才會讓他們滿意?”開始質疑自己并走向自卑;因為沒有自我則無法為自己負責任;心靈脆弱將引領走向反向依賴——依賴別人替代選擇與決定——而這些選擇與決定本該由我們自己作出。
讀完以上內容或許您也會理解:為何越來越多北漂青年寧愿付高額房租也要一個人生活或者和同齡人共同居住。小時候懵懂直至長大才明白:自由從來都不只是浪漫而已——它更重要地保障了尊嚴與獨立性!
文章申明:本文章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公開渠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登錄后可以評論
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
熱門工具

135編輯器
領先的在線圖文編輯平臺原創(chuàng)樣式素材,一鍵套用

筆格設計
受歡迎的在線作圖網(wǎng)站,新媒體配圖、手機海報應有盡有

筆格PPT
輸入主題,AI一鍵生成PPT;上傳本地文件秒變PPT

管小助
企業(yè)營銷、私域流量運營——站式營銷管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