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是第10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實十周年”。國家安全,絕非一個抽象空洞的概念,它緊密關聯(lián)著國家與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宏觀視角看,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tài),以及保障持續(xù)安全狀態(tài)的能力。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如同堅固城墻,守護著國家的主權、人民的福祉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繁榮。然而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卻如同隱匿在暗處的毒箭。接下來,讓我們深入剖析這些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看清其猙獰面目。
間諜活動猶如隱藏在暗處的毒瘤,時刻威脅著國家安全。間諜們常常通過竊取、刺探、收買等見不得光的手段,妄圖獲取國家機密。他們或是偽裝成普通游客,在軍事禁區(qū)附近徘徊,利用先進設備偷拍軍事設施;或是以商業(yè)合作之名,接近政府官員、科研人員,套取關鍵信息,然后為境外機構、組織、人員提供情報支持。
無論是故意還是無意,泄露國家重要文件、數據、技術等機密信息,都可能給國家安全帶來致命威脅。在信息化時代,數據就是戰(zhàn)略資源。一些內部人員,因貪圖私利,將涉及國家核心技術的文件出售給境外勢力,導致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優(yōu)勢瞬間喪失,嚴重影響國家的科技安全與經濟安全。
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空間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戰(zhàn)場。網絡攻擊者利用網絡技術,對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如政府網站、金融系統(tǒng)、電力網絡等發(fā)起攻擊,企圖破壞國家網絡秩序。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警惕陌生人在軍事禁區(qū)、政府機關、科研機構等敏感區(qū)域的可疑行為。例如,在軍事禁區(qū)附近,若發(fā)現(xiàn)有人頻繁拍照,且行為鬼鬼祟祟,不斷打聽軍事設施相關信息,就要保持警惕。
在網絡時代,網絡詐騙與信息竊取手段層出不窮。網絡詐騙分子常通過發(fā)送釣魚郵件、短信,偽裝成正規(guī)機構,誘導用戶點擊不明鏈接,一旦用戶點擊,惡意軟件可能入侵設備,竊取個人敏感信息,甚至可能進一步滲透到企業(yè)、政府網絡,造成更大范圍的信息泄露和安全威脅。
社交媒體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但也需謹慎對待。我們切不可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或傳播涉及國家機密內容。一些不法分子會潛伏在社交平臺,通過誘導、套話等方式,試圖獲取他人掌握的機密信息。
積極學習國家安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等,深入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這是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通過學習,我們能明確哪些行為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哪些是我們應盡的維護國家安全義務。
發(fā)現(xiàn)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或可疑人員,及時向國家安全機關或公安機關舉報,舉報電話12339時刻暢通。這一舉報渠道為民眾參與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便捷途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注意保護個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導致國家安全風險。在使用網絡服務時,仔細閱讀隱私政策,不隨意在不可信的網站或應用程序上填寫個人敏感信息。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來源于135攝影圖(ID:76928)
文字|來源于135AI寫作,使用請?zhí)鎿Q
貼紙|135編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