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美好的春天,到處都是繁花滿地,讓喜歡大自然的我們一下子變得蠢蠢欲動,此時此刻,就讓我們一起去踏青吧!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也是各種昆蟲滋生的季節(jié),如果你不慎被昆蟲叮咬,切莫置之不理,更不可搔抓。
首先要找準過敏源,最好先到醫(yī)院進行檢查,查出自己的過敏源,如果沒有進行過徹底的脫敏治療,在選擇的春游地點,應盡量回避有花之處。
戶外紫外線較強,紫外線沒有我們想像中那么溫柔,面部皮膚被太陽曬得緋紅發(fā)熱,還是要提前做好防曬準備哦。
踏青這種節(jié)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nóng)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在西周,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為禮制。
關于民間春秋郊祭,《鹽鐵論·散不足》中曾記載說:“今富者祈名獄,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
中者南居當路,水上云臺,屠羊殺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wèi)保散蠟,傾蓋社場。”可見漢代的踏青風俗的盛行。
魏晉之后,上巳節(jié)改定在三月初三日,《宋書禮志二》記“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惫识喾Q三月三,但文人一般仍稱上巳。
不過,上巳節(jié)的古俗逐漸被水濱褳禊、曲水流觴、踏青等活動取代,而成為游春娛樂的盛會。
據(jù)《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先秦時,齊國有“放春三月觀于野”之俗;魯、楚也有春日出游之習。這種農(nóng)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曲水流觴”是在水溪旁結聚宴飲,也稱“流杯曲水”。晉朝會稽人王羲之《臨河敘》說:“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這位人稱“書圣”的王羲之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與謝安、孫綽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相聚,賦詩,流觴宴飲,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名作《蘭亭集序》。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說:“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亦是此意。”可見,春日踏青這種習俗活動在民間的普遍。